在工程建设中,垫铁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辅助工具,用于支撑、调平和定位各种构件和设备。垫铁种类繁多,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正确选择和使用垫铁对于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垫铁种类
垫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金属垫铁:由钢、不锈钢或铝制成,强度高,用于支撑重物。
- 塑料垫铁:由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重量轻,耐腐蚀,用于调平和定位。
- 橡胶垫铁: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制成,具有减震和防滑效果,用于消除噪音和振动。
- 木质垫铁:由木材制成,吸水性强,用于临时支撑和调平。
- 组合垫铁:由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例如金属和塑料,具有多种功能。
垫铁应用
垫铁在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 支撑重物,防止沉降和变形。
- 调平和定位构件,确保正确安装。
- 消除噪音和振动,提高舒适度。
- 防止滑移和错位,增强安全性。
- 隔离不同材料,防止腐蚀和损坏。
注意事项
在使用垫铁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合适的类型:根据支撑重量、调平精度、防滑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垫铁类型。
- 检查垫铁质量:确保垫铁表面平整无裂缝,厚度和尺寸符合要求。
- 正确放置:垫铁应放置在平整的表面上,确保承重均匀。
- 防止滑移:对于重物或有滑移风险的情况,应使用防滑垫片或胶垫条。
- 避免过载:不要超过垫铁的承重能力,以免造成损坏或事故。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垫铁是否有破损或松动,及时更换或加固。
结论
垫铁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正确选择和使用垫铁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安全性和效率。通过了解垫铁的种类、应用和注意事项,施工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垫铁的作用,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机械设计手册:常用设计资料的图书目录
第1篇 一般设计资料第1章 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1 常用资料和数据1-3字母1-3国内标准代号及各国国家标准代号1-4机械传动效率1-5常用材料的密度1-6松散物料的密度和安息角1-6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摩擦因数1-8金属材料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10材料线胀系数αl1-10液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气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2 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22.1 法定计量单位1-12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摘自GB3100-1993)1-12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摘自GB3102.1 ~3102.7 -1993)1-122.2 常用单位换算1-30长度单位换算1-30面积单位换算1-30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31质量单位换算1-31密度单位换算1-31速度单位换算1-32角速度单位换算1-32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32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33压力单位换算1-33力单位换算1-34力矩、转矩单位换算1-34功、能、热量单位换算1-34功率单位换算1-35比能单位换算1-36比热容与比熵单位换算1-36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36热导率单位换算1-36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一(摘自GB/T1172-1999)1-37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二(摘自GB/T1172-1999)1-38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83.1 优先数系(摘自GB/T321-2005、GB/T-2005)1-383.2 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14 数表与数学公式1-444.1 数表1-44二项式系数np1-44正多边形的圆内切、外接时,其几何尺寸1-45弓形几何尺寸1-454.2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3102.1 1-1993)1-464.3 数学公式1-51代数1-51平面三角1-55复数1-59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60常用曲线1-61几种曲面1-65微积分1-66不定积分法则和公式1-67定积分及公式1-69微积分的应用1-70常微分方程1-74拉氏变换1-75应用拉氏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1-77传递函数1-78矩阵1-78常用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及重心位置1-875 常用力学公式1-895.1 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89运动学基本公式1-89动力学基本公式1-90转动惯量1-92一般物体旋转时的转动惯量1-93常用旋转体的转动惯量1-1005.2 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01主应力及强度理论公式1-101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107截面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1-110各种截面的力学特性1-111杆件计算的基本公式1-119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1-123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1445.3 接触应力1-1475.4 动荷应力1-151惯性力引起的动应力1-151冲击载荷计算公式1-153振动应力1-1545.5 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55厚壁圆筒计算公式1-155等厚旋转圆盘计算公式1-157薄壳中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1-1575.6 平板中的应力1-1605.7 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68等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68变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75梁的稳定性1-175线弹性范围壳的临界载荷1-180第2章 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1811 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1812 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190铸铁和铸钢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0用灰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制造汽车零件和钢锭模的技术经济比较1-192常用铸造有色合金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43 铸件的结构要素1-195最小壁厚1-195外壁、内壁与筋的厚度1-196壁的连接1-196壁厚的过渡1-197最小铸孔1-197铸造内圆角及过渡尺寸(JB/ZQ4255-1997)1-198铸造外圆角(JB/ZQ4256-1997)1-198铸造斜度1-199法兰铸造过渡斜度(JB/ZQ4254-1997)1-199凸出部分最小尺寸(JB/ZQ4169-1997)1-199加强筋1-199孔边凸台1-200内腔1-200凸座1-2004 铸造公差(摘自GB/T6414-1999)1-2005 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4169-1997)1-2016 铸铁件(摘自JB/T5000.4 -2007)、铸钢件(摘自JB/T5000.6 -2007)、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5000.5 -2007)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09第3章 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101 锻造1-2101.1 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101.2 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2003、JB/T9177-1999)1-211模锻斜度(摘自GB/T-2003)1-211圆角半径(摘自GB/T-2003、JB/T9177-1999)1-211截面形状变化部位外圆角半径值(a)和内圆角半径值(b)(摘自GB/T-2003)1-212收缩截面、多台阶截面、齿轮轮辐、曲轴的凹槽圆角半径(摘自JB/T9177-1999)1-212最小底厚(摘自JB/T9177-1999)1-213最小壁厚、筋宽及筋端圆角半径(摘自JB/T9177-1999)1-214腹板最小厚度(摘自JB/T9177-1999)1-215最小冲孔直径、盲孔和连皮厚度(摘自JB/T9177-1999)1-215扁钢辗成圆柱形端尺寸1-216圆钢锤扁尺寸1-2161.3 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162 冲压1-2182.1 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182.2 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19冲裁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4378.1 -1999)1-219弯曲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4378.1 -1999)1-219拉深件和翻孔件的结构要素1-220铁皮咬口类型、用途和余量1-221卷边直径1-221通风罩冲孔(摘自JB/ZQ4262-1997)1-222零件弯角处必须容纳另一个直角零件的做法1-222最小可冲孔眼的尺寸(为板厚的倍数)1-222翻孔尺寸及其距离边缘的最小距离1-222加固筋的形状、尺寸及间距1-223弯曲件尾部弯出长度1-223冲出凸部的高度1-223箱形零件的圆角半径、法兰边宽度和工件高度1-223冲裁件最小许可宽度与材料的关系1-223箍压时直径缩小的合理比例1-2232.3 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1994)1-224平冲压件和成形冲压件尺寸公差1-224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2002)1-2292.4 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0冷挤压件的分类1-231确定结构要素的一般原则1-231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22.5 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323 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5000.8 -2007)1-235第4章 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361 焊接1-2361.1 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361.2 金属的可焊性1-240钢的可焊性1-240铸铁的可焊性1-241有色金属的可焊性1-242常用异种金属间的可焊性1-2431.3 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46不同焊接方法采用的焊接材料及其作用1-246焊条、焊丝及焊剂的分类、特点和应用1-249对焊条、焊丝及焊剂工艺性能的要求1-256不同药皮类型焊条工艺性等比较1-258选择焊条的基本原则1-260几种常用钢材的焊条选择举例1-261几种常用钢材埋弧焊焊剂与焊丝的选配举例1-266焊条的型号和牌号1-271不锈钢焊条型号表示1-273焊条、焊丝和焊剂1-2801.4 焊缝1-304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及注法(摘自GB/T5185-2005)1-304焊缝符号表示方法(摘自GB/T324-1988、GB/T-1990)1-305碳钢、低合金钢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摘自GB/T985-1988)1-318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接1-322有色金属焊接坡口型式及尺寸1-322焊缝强度计算1-323焊缝许用应力1-3271.5 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2005)1-329角度尺寸公差1-3291.6 钎焊1-331各种钎焊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范围1-331钎料和钎剂的选择原则1-332钎料的选择1-333典型钎焊的接头型式1-334钎焊接头的间隙1-335钎料1-336钎剂1-3401.7 塑料焊接1-343热塑性塑料的可焊性1-343塑料焊接温度1-343硬聚氯乙烯塑料焊接接头型式及尺寸1-3431.8 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3442 铆接1-3502.1 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3502.2 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351等边角钢1-351不等边角钢1-353热轧普通槽钢1-355热轧普通工字钢1-356板材最小弯曲半径1-357管材最小弯曲半径1-358扁钢、圆钢弯曲的推荐尺寸1-359角钢坡口弯曲c值1-360角钢截切角推荐值1-3603 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3 -2007)1-360第5章 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3621 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3622 一般标准1-365标准尺寸(摘自GB/T2822-2005)1-365标准角度(参考)1-366锥度与锥角系列(摘自GB/T157-2001)1-366棱体的角度与斜度(摘自GB/T4096-2001)1-367莫氏和公制锥度(附斜度对照)1-°中心孔(摘自GB/T145-2001)1-°、90°中心孔1-369零件倒圆与倒角(摘自GB/T6403.4 -1986)1-369球面半径(摘自GB/T6403.1 -1986)1-370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和静配合连接轴用倒角1-370燕尾槽(摘自JB/ZQ4241-1997)1-370T形槽(摘自GB/T158-1996)1-371砂轮越程槽(摘自GB/T6403.5 -1986)1-372刨切、插、珩磨越程槽1-373退刀槽(摘自JB/ZQ4238-1997)1-373滚人字齿轮退刀槽(摘自JB/ZQ4238-1997)1-374弧形槽端部半径(摘自GB1127-1997)1-374分度盘和标尺刻度(摘自JB/ZQ4260-1997)1-375滚花(摘自GB/T6403.3 -1986)1-375锯缝尺寸(摘自JB/ZQ4246-1997)1-3753 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3764 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5000.9 -2007)1-387第6章 热处理1-3901 钢铁热处理1-3901.1 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3901.2 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392整体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2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7形变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4031.3 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12材料在热处理中的特性1-412淬透性曲线图及其应用1-414合金元素对钢组织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影响1-417常用材料的工作条件和热处理1-4201.4 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31工作图上应注明的热处理要求1-431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的表示方法(摘自GB/T-1990)1-432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表示方法(摘自JB/T8555-1997)1-434常见的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错例1-438制定热处理要求的要点1-439几类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实例1-4461.5 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454一般要求1-45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殊要求1-4622 有色金属热处理1-4642.1 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4642.2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465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5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72.3 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4682.4 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4692.5 镁合金的热处理1-470第7章 表面技术1-4731 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4731.1 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4731.2 表面技术的功能1-4742 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4772.1 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4772.2 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4853 电镀1-486电镀层的分类1-487金属镀层的特点及应用1-488镀层选择1-4894 复合电镀1-492复合电镀的优缺点1-492复合电镀的类型和应用1-4925 (电)刷镀1-494不同工况下镀层的选择1-494在不同金属材料上的电刷镀1-495单一镀层安全厚度和夹心镀层1-4966 纳米复合电刷镀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原理、特点和应用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层的性能1-4977 热喷涂1-499不同热喷涂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1-500喷涂基体表面基本设计要求1-501热喷涂材料的选择原则1-501涂层类别、特性及其喷涂材料选择1-502热喷涂应用实例1-5078 塑料粉末热喷涂1-510塑料粉末热喷涂的特点、涂料类别、涂层性能和应用1-511塑料粉末喷涂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1-512塑料涂层的应用实例1-513塑料喷涂对被涂件结构的一般要求1-5149 粉末渗镀锌(摘自JB/T5067-2007)1-514镀层厚度等级及厚度值1- 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15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的特点及应用1-515离子镀TiN、TiC化合物镀膜1- 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16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的特点与应用1-516金属着色处理1- 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18喷丸原理与应用1-518滚压原理与参数1-518滚珠滚压加工对碳钢零件表面性质的改善程度1-519表面强化使疲劳强度增加的百分数1-519各种表面强化方法的特点1-520表面纳米化1- 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21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的含义、特点及比较1-521激光束、电子束表面强化和离子束注入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 涂装1-528涂装技术的涂层体系和涂料的设计选用1-528按不同因素选择涂料1-529耐热涂层1-532三防(防湿热、防盐雾、防霉菌)涂层系统1-533各种涂装类别所用油漆的通用技术要求(摘自JB/T5000.1 2-2007)1-535涂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 2-2007)1- 复合表面技术1-.1 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39电镀、化学镀复合材料及其复合涂层1-539多层涂层1-542功能梯度涂层1-545含表面热处理的复合强化层1-546含激光处理的复合强化层及其他表面技术的复合1-.2 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54耐蚀复合镀层和多层镍-铬镀层1-554镍镉扩散镀层和金属-非金属复合涂层1-555有机复合膜层1-557自蔓延技术制备钢基陶瓷复合材料和耐高温热腐蚀复合涂层1-.3 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61复合镀固体润滑材料和气相沉积复合膜和多层膜1-561含扩渗改性的表面膜层1-565金属塑料复合材料1-567黏结固体润滑膜1-.4 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 陶瓷涂层1- 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1 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2 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3 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4 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5 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6 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588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1-588表面涂料涂覆(摘自GB/T4054-1983)1- 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5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591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594第8章 装配工艺性1-5971 装配类型和方法1-5972 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5973 转动件的平衡1-6063.1 基本概念1-6063.2 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073.3 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9239-1988)1-6073.4 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9239-1988)1-6093.5 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114 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 0-2007)1-6124.1 一般要求1-6124.2 装配连接方式1-6124.3 典型部件的装配1-6134.3.1 滚动轴承1-6134.3.2 滑动轴承1-6144.3.3 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164.3.4 带和链传动装配1-6164.3.5 联轴器装配1-6174.3.6 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174.4 平衡试验及其他1-6174.5 总装及试车1-6185 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 1-2007)1-618第9章 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21 工程用塑料零件设计要素1-6221.1 塑料分类、成形方法及应用1-6221.2 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1-6231.3 工程用塑料零件的结构要素1-6241.4 塑料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塑料轴承的配合间隙1-6251.5 工程用塑料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6262 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92.1 粉末冶金的特点及主要用途1-6292.2 粉末冶金零件最小厚度、尺寸范围及其精度1-6292.3 粉末冶金零件设计注意事项1-629第10章 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1-6321 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6321.1 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摘自GB/T-1991)1-6321.2 以主要百分位和年龄范围的中国成人人体尺寸数据(摘自GB/T-1988)1-6341.3 工作空间人体尺寸(摘自GB/T-1992)1-640人体立姿尺寸1-640人体坐姿、跪姿、俯卧姿及爬姿尺寸1-6411.4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原则及其数值(摘自GB/T-1993)1-6431.4.1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1-6451.4.2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举例1-6472 人体必需和可能的活动空间1-6492.1 人体必需的空间1-6492.2 人手运动的范围1-6492.3 上肢操作时的最佳运动区域1-6492.4 腿和脚运动的范围1-6493 操作者有关尺寸1-6503.1 坐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最佳尺寸1-6503.2 工作坐位的推荐尺寸1-6513.3 运输工具的坐位及驾驶室尺寸1-6523.4 站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有关尺寸1-6524手工操作的主要数据1-6534.1 操作种类和人力关系1-6534.2 操纵机构的功能参数及其选择1-6555 工业企业噪声有关数据1-6576 照明1-6587 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舒适度区域和振动引起疲劳的极限时间1-6588 安全隔栅及其他1-6598.1 安全隔栅1-6598.2 梯子(摘自GB4053.1 ,4053.2 -1993)及防护栏杆(摘自GB4053.3 -1993)1-6608.3 倾斜通道1-662第11章 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1-6631 符合造型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32 符合载荷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43 符合公差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94 符合材料及其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铸钢、铸铁件等及材料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镁合金件合理的结构设计1-674第12章 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1-6781 装运要求1-6781.1 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5000.1 3-2007)1-6781.2 有关运输要求1-6792 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要求1-6812.1 混凝土基础的类型1-6812.2 地脚螺栓1-682地脚螺栓的种类和选用1-683地脚螺栓的外露长度1-6832.3 设备和基础的连接方法及适应范围1-6833 垫铁种类、型式、规格及应用1-685参考文献1-687
铣削斜面常用方法有几种 容易产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1、在铣床上铣斜面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划线装夹工件铣平面。 (2)用倾斜垫铁装夹工件铣斜面。 (3)用靠铁装夹工件铣斜面。 (4)调整平口钳体角度装夹工件铣斜面。 (5)把铣刀调成要求的角度铣斜面。 2、容易产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1)斜面的角度不对。 原因是立铣头转动的角不正确,或工件装夹时没擦净钳口,钳体导轨面及工件平面,使铣出的斜面角度不对。 (2)斜面的尺寸不对。 进刀时看错刻度和摇错手柄转数;测量尺寸时测量值不正确,使尺寸铣错;工件铣削中位置移动,使尺寸铣错。 (3)表面粗糙度不符合要求。
机械设备维修基础的图书目录
0 绪论1 机械工程材料1.1 钢铁基础知识1.1.1 五种元素(C,Mn,si,P,S)1.1.2 钢的常用热处理方法及应用1.1.3 碳素钢与合金钢1.1.4 生铁与铸钢1.1.5 金属压力加工1.1.6 型钢1.1.7 钢管1.1.8 金属丝方孔筛网1.1.9 钢的力学性能及经验公式1.1.10 常用钢铁材料的力学性能1.2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1.2.1 常用有色金属及合金产品1.2.2 铸造铜合金与铸造轴承合金1.3 常用非金属材料1.3.1 工程塑料1.3.2 橡胶制品1.3.3 平面毛毡1.3.4 玻璃1.4 复合材料复习思考题2 设备维修基础知识2.1 金属力学性能2.1.1 力学性能术语2.1.2 硬度与抗拉强度的关系2.2 公差与配合2.2.1 公差与偏差2.2.2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2.2.3 基本偏差的选用2.3 金属加工技术常识2.3.1 金属切削加工2.3.2 表面强化技术2.3.3 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2.4 设备管理术语2.4.1 技术经济指标2.4.2 设备的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2.4.3 标准化的意义与代号复习思考题3 零部件失效与分析3.1 概述3.2 零部件磨损3.2.1 磨损的分类3.2.2 磨损过程3.3 零部件变形3.3.1 变形的原因3.3.2 减少变形的措施3.4 零部件断裂3.4.1 断裂类型3.4.2 原因与防范措施3.5 零部件腐蚀3.6 滚动轴承的损坏3.6.1 滚动轴承的选择3.6.2 尺寸精度和旋转精度3.6.3 轴承游隙3.6.4 滚动轴承的初期与后期损坏形式3.7 齿轮轮齿的失效形式3.8 轴的失效3.9 离心通风机故障及原因分析复习思考题4 设备维修体制4.1 设备故障与设备事故4.1.1 设备故障与设备事故的概念4.1.2 事故类型4.1.3 事故分析4.2 设备维修4.2.1 设备维修含义4.2.2 设备维修的宗旨与任务4.2.3 维修性与维修思想4.3 设备运行维护制度4.3.1 事后维修制4.3.2 计划预防修理制4.3.3 全员生产维护制4.3.4 预知维修制4.4 设备维护安全规程4.4.1 安全工作总体要求4.4.2 安全规程通则4.4.3 专项规程4.4.4 机电安全技术常识问答4.5 运行维护制度应用实例4.5.1 机械设备4.5.2 电气设备复习思考题5 设备润滑工作5.1 概述5.2 润滑工作的职责5.2.1 管理层职责5.2.2 执行层职责5.3 润滑管理“五定”工作5.4 润滑类型与机理5.4.1 闰滑类型5.4.2 闰滑工作机理与特征5.5 润滑剂选用的一般依据5.5.1 闰滑剂质量指标及使用意义5.5.2 润滑剂的选用5.6 轴承的润滑5.6.1 滚动轴承的润滑5.6.2 滑动轴承的润滑5.7 常用润滑剂5.7.1 常用润滑油5.7.2 常用润滑脂5.7.3 常用防锈油和防锈脂5.8 润滑方式5.9 维修现场润滑知识问答5.9.1 油润滑知识问答5.9.2 脂润滑知识问答5.10常用机械零部件润滑剂使用实例5.10.1 通用设备5.10.2 专用设备复习思考题6 动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简介6.1 概述6.2 动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开展6.3 动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基础技术6.3.1 测温技术6.3.2 振动监测及诊断技术6.3.3 油液分析技术6.3.4 应力、应变测试技术6.3.5 无损检测技术6.4 故障诊断仪器复习思考题7 设备检查与修理7.1 设备检查的内容和要求7.1.1 检查内容7.1.2 设备检查工作的开展7.2 设备修理的分类7.3 零部件修复技术7.3.1 工厂常用修复技术简介7.3.2 常用焊修修复技术7.3.3 常用机加工修复技术7.3.4 常用综合修复技术7.3.5 修复技术的选择7.3.6 选择毛坯的注意事项7.3.7 修复实践7.4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7.4.1 设备小修准备工作7.4.2 设备大、中修工程准备工作7.5 拆卸、清洗与检测7.5.1 拆卸7.5.2 清洗7.5.3 检测7.6 机械设备装配7.6.1 装配准备工作7.6.2 装配精度7.6.3 装配手法7.6.4 装配工作注意要点7.7 通用机械零部件装配7.7.1 过盈配合零件装配方法7.7.2 键连接装配7.7.3 滑动轴承装配7.7.4 滚动轴承装配7.7.5 链传动装配7.7.6 圆柱齿轮传动装配7.7.7 联轴器装配7.7.8 减速器装配复习思考题8 设备安装与试运转8.1 安装前准备工作8.1.1 设备开箱与检查8.1.2 设备定位8.1.3 设备基础与基础检验8.1.4 拧紧地脚螺栓注意事项8.1.5 环氧砂浆锚固地脚螺栓8.1.6 垫铁放置8.2 设备找正、找平工作8.2.1 设备找正、找平工作的目的与内容8.2.2 设备找正8.2.3 设备标高面的选择和度量8.2.4 水平性、平行性、垂直性8.3 设备试压8.3.1 水压试验8.3.2 气压试验8.3.3 气密性试验8.4 设备试运转8.4.1 试运转前准备工作8.4.2 试运转作用与步骤8.4.3 空负荷试运转检查项目8.4.4 设备空负荷试车时间8.4.5 试运转结束后工作复习思考题9 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9.1 液压传动概述9.1.1 液压传动工作原理9.1.2 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9.1.3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及应用9.2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9.2.1 系统压力不正常9.2.2 系统流量不正常9.2.3 液压系统中的振动和噪声9.2.4 液压系统油温过高9.2.5 液压执行机构的爬行9.3 液压系统故障的排除9.3.1 液压系统故障特征9.3.2 液压系统故障的排除方法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
标签: 应用和注意事项 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垫铁 种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