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布是一种口感松软、香甜可口的布料,制作简单,是居家必备的美食。
材料:
- 中筋面粉 500 克
- 发酵粉 5 克
- 白砂糖 100 克
- 牛奶 150 毫升
- 豆沙馅 200 克
- 鸡蛋 1 枚
- 食用油 少许
制作步骤:
1. 发酵面团
- 将中筋面粉、发酵粉和白砂糖倒入碗中,搅拌均匀。
- 将牛奶加热至 30 度左右,倒入面粉中,一边倒一边搅拌,直至形成面团。
- 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 1 小时,直至面团体积变为原来的 2 倍。
2. 包豆沙馅
- 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排气后分成小剂子。
- 将小剂子擀成圆形面皮,放入豆沙馅,包成豆包形状。
3. 二次发酵
- 将包好的豆包放在蒸屉中,盖上盖子,再次发酵 30 分钟。
4. 蒸制
- 锅中加入水,烧开后放入蒸屉,大火蒸 15 分钟。
- 关火后焖 5 分钟,即可出锅。
5. 煎制
- 在平底锅中倒入少许食用油,烧热。
- 将蒸好的豆包放入平底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贴士:
- 在揉面的时候,可以少量多次地加入牛奶,避免面团太粘。
- 豆沙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其他材料,例如芝麻、花生碎等。
- 蒸豆包时,要盖上盖子,避免水蒸气流失,影响豆包的熟度。
- 煎豆包时,火不要太大,以免豆包外皮糊掉。
结语
制作豆包布的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掌握好发酵和蒸制的技巧,就能做出松软可口、香甜美味的豆包布,让你的早餐或下午茶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小吃有哪些?
水晶饼 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 传说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 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 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 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枯消“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 ”落款是渭北老叟。 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冰糖 相传清代康熙年好旁间,有一个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大糖坊主张亚先家的丫环。 有一次,她趁张亚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浆正准备喝的时候,张亚先来了,扶桑连忙把糖浆倒进猪油罐,将它藏进柴堆里,又在上边放些谷糠掩盖住。 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其味道胜过白糖。 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 小窝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仓惶逃往西安。 途中,有一天慈禧饿极了,叫人去找吃的。 当差的找来一个大窝头。 慈禧几口便把窝头吃完了,连说好吃。 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有一天又想起窝窝头,就让御膳房给她做窝头吃,御厨不敢给她做大窝头,于是把玉米面用细箩筛过,加上白糖、桂花做成栗子大小的小窝头。 慈禧吃了说,正是当年吃过的窝窝头。 豌豆黄 芸豆卷 有一天,慈禧在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有铜锣声。 慈禧问是干什么的?当差的回答说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 慈禧让当差的把那个人叫进来,那个人说:敬请老佛爷尝尝这豌豆黄、芸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 慈禧尝过后说好吃。 于是就把这个人留在宫中,专门为她做小吃。 肉末烧饼 相传有一天夜里,慈禧做了个梦,梦见吃夹了肉末的烧饼。 第二天早膳时,果然上的是肉末烧饼。 慈禧一看和梦中吃的一样,友败橡心里非常高兴,说是给她圆了梦。 问是谁做的烧饼,当差的说是御厨赵永寿。 慈禧当即令人赏给赵永寿一个尾翎和二十两银子。 从此,肉末烧饼作为圆梦的烧饼流传了下来。 其实馒头也是上面的兄弟已经把馒头说的很清楚了!我不必在说了! 烧 麦中国点心。 又称烧麦、稍麦、稍梅、纱帽、寿迈等。 用薄的水调面包馅,上部拢折收腰成型后蒸制而成。 烧卖一词最早见于宋元时期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 李翠莲在夸耀自己的烹饪手艺时曾说过:“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 ”又据公元14世纪中期出版的《朴通事》记载,元大都(今北京)午门外的饭店中有“稍麦”出售。 注文中说:“用面作皮,用肉为馅,顶部捏作花蕊形,叫做稍麦。 ”由此可知,中国的烧卖迄今已经700年左右的历史了。 明清时期,烧卖开始在中国流行,品种也逐渐多了起来。 烧卖的制法:以水调面揉团摘剂,擀成圆形薄皮或圆形荷叶边薄皮,包裹馅心,上部拢口处收腰,如石榴状或白菜状,蒸熟而成。 烧卖的外皮,除面皮外还可以用鸡蛋液烙成。 还有一种不包外皮纯以猪肝或牛肉等斩茸制成丸形加调味蒸熟的,称为猪肝烧卖、牛肉烧卖,与通常的烧卖名同而实异,为广式早茶中供应的点心。 烧卖的形状、大小及开口处的折纹在不同的地区又有变化,烧卖的馅心通常采用糯米、肉、虾、蟹或绿叶菜等。 有荤有素。 口味上有咸有甜。 古往今来,中国的烧卖品种甚多。 明代,北京有桃花烧卖,清代中叶,江浙地区有以海参、蟹肉、火腿,鸡肉为馅的荤馅烧卖,以板油丁、胡桃仁、白糖为馅的油糖烧卖及用糯米为主料馅心糯米烧卖等。 如今,北京有都一处烧卖店用海参、虾仁、玉兰片为馅制作的“三鲜烧卖”,山东临清县有羊肉馅烧卖,广州有蟹肉瑶柱(鲜贝)干蒸烧卖、扬州福春茶社有以青菜泥、白糖、猪油为馅心制作的翡翠烧卖等等。 豆 浆中国小吃。 用黄豆加水磨成浆,经过滤、煮至而成。 色白如乳,营养丰富,经济实惠。 制作要领:①将黄豆5千克挑去杂质,漂洗干净,浸入水中(春秋浸9小时,夏浸4小时,冬浸15小时),之黄豆涨发。 ②用石磨将浸好的黄豆加水70千克磨成浆,要边磨边加水,并注意控制水量,以使豆浆浓度不低于规定标准(豆浆在20摄氏度的情况下,浓度为6度)。 ③将磨出的浆水连豆渣一起舀入洁净的豆包布内,加入少量油脚(有去沫的作用),经过滤即为生豆浆。 然后入锅烧沸,即成可食用的豆浆,无论淡食、甜食或咸食均可。 油 条中国点心。 又称馃子。 用小苏打(或碱、矾、盐)和制面团,切成长面片,每两片合拢炸成。 因形似棒槌,故又称棒槌油条。 多为早点食品。 沿革: 在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 宋代有“油炸从食”。 据《清稗类钞》载:“油炸桧:长可一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 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略如×字,盖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以诛之也。 ”说明炸油桧是源于南宋秦桧卖国,国人作成人幸而炸之,故名。 此名在清末才传到北方,清末《南亭笔记》记有济南早晨有童子卖油炸桧之事。 民间还将油条称之为“馃子”。 山东有四批果子(又叫平条果子)、八批果子、糖果子等。 如今的油条已成为南北方共同称呼的名称、颇受欢迎的早点食品。 制作要领:用面粉加小苏打(或碱)、矾、盐溶液加水,和成软面团,反复揉搓使匀,饧过之后,擀成片,切成长条,取两条合拢压过,伸长下入油锅内,用常筷子不断翻转。 由于受热,面坯中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产生气泡,油条就膨胀起来,炸成油条,色棕黄并鼓之园胖,酥脆而香。 有的油条(如山东济宁的清油小馃子)还在面团中掺入芝麻仁,在炸制的油中加入部分芝麻油,所以更加鲜美。 肉末烧饼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 肉末烧饼中的烧饼与市场中的烧饼做法有些不一样。 它是将发面掺上碱,再加上白糖揉匀,揪成小坯子,将坯子放在案板上压成圆片,拿在右手。 另外将2克左右重的面球,蘸上一点香油,放在圆片中央,把小面球包进去,然后用手按成5厘米扁的圆形饼,饼上涮一点糖水,粘上芝麻仁,将麻仁面朝上,放入特制的烤盘中,用炭火烤熟。 为什么烧饼中间夹上沾香油的面球? 原来吃的时候,掰开后能完整地取出,使烧饼中空,用来夹炒肉末。 这种吃法是谁想出来的?原来是清宫内的老佛爷慈禧。 宣统溥仪的胞弟溥杰先生的日籍夫人爱新觉罗·浩写的一本《食在宫廷》的书中有炒肉末的菜。 她在书中说:“这个菜是西太后想出来的。 ”它的制法是“猪肉切成末,青豆洗净切成末,葱、姜分别切成末。 在锅内放油,烧热后下肉末,炒至肉末无水分时投入葱、姜末,翻炒后下入青豆末,搅炒数下,倒入香油,炒到汁尽时出锅装盘,即可供膳。 ”肉末烧饼中夹的肉末就是这样炒出来的。 春饼春卷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一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称春盘)。 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北京人吃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 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 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 ”这是清朝的吃法。 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 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驴打滚驴打滚,北京人有的叫它豆面糕。 过去京城年糕铺常出售此品,也是各种庙会和肩挑小贩经营的应时小吃。 昔日北京人做“驴打滚”多以黄米面为主料。 配以豆馅,裹上熟黄豆面,浇黑糖桂花水食用。 《燕都杂泳》云:“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面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如今大多以江米面作主料,制法如故,此品色黄,饮糯香甜。 原料:江米面1000克,豆馅750克,黄豆150克,白糖100克或红糖水150克, 桂花25克。 制法:1.江米面用水和均匀,蒸锅上火烧开,屉上铺湿布,将和好的面倒入,盖上盖蒸约40分钟。 2.将豆豆挑去杂质轧成面,上烤盘烤出香味至熟。 红糖水加桂花兑成汁。 3.将江米面粘上黄豆面,擀成片,抹上豆馅卷成筒形,再切成小块,撒上白糖或浇上红糖水,桂花水即可食用。 臭盐豆“闻着臭,吃着香,一顿不吃馋的慌。 ”这是当地人们对臭盐豆的赞誉。 臭盐豆,亦称盐豆子,是徐州家制风味的名品。 臭中有香,回味无穷是它的风味特色,采用当年收获的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清洗泡浸、煮制成熟、发醇培菌、加料拌味、晾晒至干、密封储存等工序制成,整个过程约需10天的时间。 由于制作工艺精细,其成品色泽黑红,质地脆嫩,味道咸鲜香辣,是佐餐下酒的开胃的小菜。 臭盐豆为何能形成臭中有香这独特风味呢?这是因为黄豆在发酵过程中繁殖了一种能产生蛋白酶的霉菌,豆中的蛋白质被其分解为多种氨基酸,鲜香的滋味就是由氨基酸和盐的的咸味,以及和其它调辅料的味道所形成;其中被分解形成的氨基酸中包含硫氨基酸,它还会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气体,成品的臭味就是由硫化氢气体造成。 并不是黄豆受细菌污染后腐败变质而发生的。 臭黄豆的制作既讲究又简单。 之所以说讲究,是因其在制作上受季节的限制。 臭盐豆在晾晒过程中,直接接触外界,常常会受到细菌、灰尘和苍蝇等有害物的侵蚀。 在徐州,家家户户制作臭盐豆,多选择阳光明媚,天气还较凉的清明节前夕,即柳絮满天飞扬的时候,只有此制作臭盐豆,才会减少有害物的侵蚀。 其制法如下:1、先将清洗干净的黄豆浸泡18小时,然后入水锅中煮至熟透(要求熟烂而颗粒完整),捞起沥干水分;趁热放入干净的大蒲包或食品袋中,外裹一层稻草或薄棉被捆牢,后放置于温暖干燥处进行发酵(徐州称捂豆)。 温度应保持在20-25度左右,需5天时间,即可长出一种白而带绿的粘丝菌毛,此时即可出包。 2、把出包的黄豆(5000克)倒入盆中摊开,将精盐(200克)溶化于热水,浇淋在黄豆上,随即撒入花椒面(25克)、八角粉(25克)、辣椒面或辣椒酱(250克)、细姜丝(150克),用筷子反复搅拌,使之均匀;然后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4-5天,最后放入消过毒的坛子中密封储存即可。 开坛食用时,淋点香油或花椒油,徐州人往往喜欢拌点蒜苔末。 用当地人们爱吃的一种面食烙馍卷食,风味则更佳。 西 山 东 坡 饼〔 原 料 〕上 白 面 粉 , 精 盐 , 白 糖 , 芝 麻 油 。 〔 制 法 〕1 . 把 面 粉 加 精 盐 和 清 水 揉 好 ;2 . 将 饧 好 的 面 团 制 成 椭 圆 形 面 皮, 抹 上 芝 麻 油 , 拢 成 双 条 形 , 再 折 叠 起 来 , 饧 1 5 分 钟 后 , 即 拉 开 两 端 恢 复 双 条 形 ,再 平 均 分 成 两 段 , 拉 成 三 尺 长 的 条 , 从 两 端 向 中 间 卷 , 卷 时 ,双 条 缝 朝 上 , 一 端 多 卷 一 圈 , 一 端 少 卷 一 圈 , 将 少 卷 一 圈 的 面 筒 顺 叠 在 多 卷 一 圈 的 面 筒 上 面, 呈 螺 旋 形 ;3 . 芝 麻 油 烧 八 成 热 , 将 螺 旋 饼 擀 成 圆 饼 , 入 锅 , 炸 至 酥 透 呈 金 黄 色 时 , 捞 出 , 趁 热 撒 上 白 糖 , 稍 凉 即 可 食 用 。 〔 特 点 〕湖 北 鄂 城 著 名 风 味 小 吃 。 具 有 色 泽 金 黄 , 松 酥 爽 脆 , 醇 厚 香 甜 的 特 色 。 西 施 舌〔 原 料 〕粳 米 , 糯 米 , 核 桃 肉 , 青 梅 , 金 桔 脯 , 瓜 子 仁 , 糖 佛 手 ,蜜 饯 红 瓜 , 红 詀e , 红 曲 粉 , 糖 桂 花 , 白 糖 , 猪 板 油 , 熟 猪 油 。 〔 制 法 〕1 . 将 糯 米 、 粳 米 一 起 带 水 磨 成 米 浆 , 压 干 水 分 ,制 成 水磨 粉 ;2 . 把 压 干 的 粉 取 1/ 5 加 水 揉 匀 , 搓 成 细 长 条 , 摘 成 小 粒 ,入 沸 水 , 煮 到 浮 起, 再 煮 1 分 钟 捞 起, 放 入 余 下 的 4/5 的 水磨 粉 , 拌 搓 均 匀,揉 透;3 . 将 红 栆 与 猪 油 、 糖 及 水 共 制 成 栆 泥 ; 把 猪 油 去 膜 切 粒 ,拌 白 糖 , 制 成 糖 板 油 ; 将 核 桃 肉 、 金 桔 脯 、 糖 佛 手 、 青 梅 、 红 瓜 都 切 粒 , 加 糖 桂 花 、 瓜 子 仁 、 白 糖 , 制 成 果 料 ;4 . 取 揉 好 的 水 磨 粉 摘 成 剂 子 , 捏 成 酒 盅 形 , 裹 入 栆 泥 、果 料 、 糖 板 油 丁 , 收 口 , 放 入 雕 有 舌 形 的 模 具 中 , 揿 压 成“ 西 施 舌 ” , 舌 尖 上 点 上 一 点 红 色 , 水 烧 沸 , 将 西 施 舌 放 入 , 煮熟 后 , 捞 出 盛 入 碗 内 , 加 入 锅 中 沸 水 , 撒 上 糖 桂 花 即 成 。 〔 特 点 〕浙 江 杭 州 著 名 传 统 风 味 小 吃 , 因 形 如 舌 , 故 美 名 为 西 施舌 。 具 有 用 料 讲 究 , 粉 糯 馅 多 , 甜 香 润 口 的 特 色 。 西 湖 藕 粥〔 原 料 〕西 湖 老 藕 , 糯 米 , 白 糖 , 碱 。 〔 制 法 〕1. 将 藕 去 节 , 刨 皮, 里 外 洗 净 ;2. 将 藕 的 小 头 孔 闭 塞 , 将 糯 米 从 大 头 灌 入 孔 内 , 竖 放 蒸 架 上 , 放 入 碱 和 水 , 上 盖 鲜 荷 叶 , 用 旺 火 煮 至 藕 酥 ;3 . 取 细 麻 布 , 覆 于 酥 藕 上 面 , 将 糯 米 倒 在 布 上 , 将 布 角 翻 搭 在 锅 盖 上 , 旺 火 煮 至 米 化 , 加 白 糖 , 至 粥 稠 浓 时 即 成 。 〔 特 点 〕浙 江 杭 州 著 名 传 统 时 令 风 味 小 吃 。 具 有 藕 呈 赫 红 色 , 藕 酥 粥 稠 , 味 甜 并 有 荷 叶 清 香 的 特 色 。 秋 季 和 夏 季 传 统 风 味 食 品。 西 湖 桂 花 藕 粉〔 原 料 〕西 湖 藕 粉 , 白 糖 , 糖 桂 花 , 玫 瑰 花 瓣 。 〔 制 法 〕将 藕 粉 用 凉 开 水 化 开 , 再 冲 沸 水 , 边 冲 边 搅 , 加 白 糖 , 将 糖 桂 花 在 藕 粉 上 撒 匀 , 再 将 玫 瑰 花 瓣 捏 碎 后 匀 称 地 撒 在 上 面 。 〔 特 点 〕浙 江 杭 州 风 味 小 吃 佳 品。 具 有 晶 莹 透 明 , 甜 香 可 口 的 特 色 。 西 山 东 坡 饼〔 原 料 〕上 白 面 粉 , 精 盐 , 白 糖 , 芝 麻 油 。 〔 制 法 〕1 . 把 面 粉 加 精 盐 和 清 水 揉 好 ;2 . 将 饧 好 的 面 团 制 成 椭 圆 形 面 皮, 抹 上 芝 麻 油 , 拢 成 双 条 形 , 再 折 叠 起 来 , 饧 1 5 分 钟 后 , 即 拉 开 两 端 恢 复 双 条 形 ,再 平 均 分 成 两 段 , 拉 成 三 尺 长 的 条 , 从 两 端 向 中 间 卷 , 卷 时 ,双 条 缝 朝 上 , 一 端 多 卷 一 圈 , 一 端 少 卷 一 圈 , 将 少 卷 一 圈 的 面 筒 顺 叠 在 多 卷 一 圈 的 面 筒 上 面, 呈 螺 旋 形 ;3 . 芝 麻 油 烧 八 成 热 , 将 螺 旋 饼 擀 成 圆 饼 , 入 锅 , 炸 至 酥 透 呈 金 黄 色 时 , 捞 出 , 趁 热 撒 上 白 糖 , 稍 凉 即 可 食 用 。 〔 特 点 〕湖 北 鄂 城 著 名 风 味 小 吃 。 具 有 色 泽 金 黄 , 松 酥 爽 脆 , 醇 厚 香 甜 的 特 色 。 西 湖 藕 粥〔 原 料 〕西 湖 老 藕 , 糯 米 , 白 糖 , 碱 。 〔 制 法 〕1. 将 藕 去 节 , 刨 皮, 里 外 洗 净 ;2. 将 藕 的 小 头 孔 闭 塞 , 将 糯 米 从 大 头 灌 入 孔 内 , 竖 放 蒸 架 上 , 放 入 碱 和 水 , 上 盖 鲜 荷 叶 , 用 旺 火 煮 至 藕 酥 ;3 . 取 细 麻 布 , 覆 于 酥 藕 上 面 , 将 糯 米 倒 在 布 上 , 将 布 角 翻 搭 在 锅 盖 上 , 旺 火 煮 至 米 化 , 加 白 糖 , 至 粥 稠 浓 时 即 成 。 〔 特 点 〕浙 江 杭 州 著 名 传 统 时 令 风 味 小 吃 。 具 有 藕 呈 赫 红 色 , 藕 酥 粥 稠 , 味 甜 并 有 荷 叶 清 香 的 特 色 。 秋 季 和 夏 季 传 统 风 味 食 品。 花 瓶 〔 原 料 〕白 萝 卜 , 心 里 美 萝 卜 , 红 萝 卜 , 冬 青 枝 。 〔 制 法 〕 用 较 大 的 白 萝 卜 雕 刻 成 花 瓶。 白 萝 卜 、 心 里美 萝 卜 、 红 萝 卜 分 别 雕 刻 成 菊 花 、 荷 花 、 月 季 花 。 把 冬 青 枝 修 好 , 插 在 花 瓶 上 , 然 后 把 雕 刻 好 的 各 种 花 逐 个 的 摆 在 冬 青 枝 上 即 成 。 〔 特 点 〕 形 象 逼 真。 炸酱面用料:面条、猪肉丝、洋葱丁、熟豆芽、黄瓜丝、少量糖、甜面酱两匙、豆瓣酱一匙、盐、味精。 做法:油锅热后,把洋葱丁、肉丁炒八分熟加入甜面酱炒熟备用。 把清汤面煮熟后,把炒好备用的面酱置于面上,加豆芽、黄瓜拌匀即可食用。 光饼光饼据载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军粮食。 其风味特点是饼呈金黄 色,外酥香内松软,易于消化。 制法:是取面粉1750克,加入苏打25克、精盐5 克和适量的水拌匀,再加入酵面250克揉至光滑,然后将面团摘成80个面剂,制成饼坯,放进木炭炉火中烘烤至熟。 海南煎饼海南煎饼是一款新兴风味小吃,是用面团擀薄、卷裹馅料,切片油煎而成。 具有皮色焦黄,层次显明,外酥内软,油香味浓的特点。 制法:取面粉500克,加入发酵粉10克,磕入4个鸡蛋,用温水调面,反复揉搓成面团,用干净温布盖好静放15分钟,再揉一次,压薄擀成薄片,用熟猪油涂面。 把精盐20克、味精5克、香料2.5克、胡椒粉7.5克一起拌匀,均匀地撒在薄面片上,再把蒜茸75克、葱茸50克掺和均匀地撒上一层。 将面片由外往里卷成圆筒形,切段,揉成圆团,压薄成1厘米厚的大圆饼,入四成热的油锅中慢火煎炸,不断翻动,使两面受热均匀,待起焦色时捞出,沥干油分,按辐射状切成块装盘即成。 食时若配上甜醋,其味更佳。 水果炸糕 原料:令鲜果(香蕉、苹果、桃、菠萝均可)适量、汤圆粉100克、炼乳或沙拉酱适量。 制作方法:1.将汤圆粉和好,略软,水果切成1厘米厚的菱形块状,做馅。 2.水果包入汤圆面中,下锅煮至8成熟后捞出。 3.锅中放入适量的油,将沥干水分的水果炸糕炸至两面呈金黄色后即可。 这道甜点外焦里嫩,酥甜适口,吃时可蘸炼乳或沙拉酱。 萝卜丝酥饼 原料:500克(可做40-50只),猪油、萝卜、盐、火腿丁、葱花少许,适量调味品。 制作方法:先制油酥,面粉加上猪油搅匀。 再制油面,面粉加少许猪油和适量的水,搅匀。 油酥和油面的比例为2:3。 接着制馅心:萝卜刨成丝,用盐腌透,挤去水分,拌入火腿丁、葱花、加入你喜欢的调味品。 随后以油面包油酥,擀成皮,包入馅心。 最后放入油锅炸熟,炸法与下页香麻软枣相同。 特色:色泽金黄,纹理清晰,香气四溢,咸鲜适中。
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一.端午节起源: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档胡缺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粽子的南北风味: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在农行辩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 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 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三.粽子的一些包法:又是一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少不了吃粽子。 盛夏闻艾叶香,包上粽子过端午。 虽然现在超市里有速冻的粽子,但吃起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还是自己动手包粽子,想吃什么口味全凭自己作主,也许一代名粽就会在你的手上诞生。 1.原料的预加工1.糯米、绿豆、花生米的泡制:将纯糯米淘洗后,用60℃的水浸泡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 绿豆淘洗后,加滚水浸泡3.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后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滚水浸泡3小时,或冷水浸泡5小时后去皮。 2.葱姜油的制作方法:把葱末、姜末、精盐少许放在25克猪油中炒成金黄色,出香味后,捡去葱姜末,即成葱姜油。 3.糯米绿豆瓣:将泡好的糯米、绿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匀后,加点碱(3公斤糯米,10克碱),再拌入葱姜油,即成糯米绿豆瓣。 4.陈皮咸肉的制法: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少许盐1汤匙葱白适量姜丝20根陈皮2块切丝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洗净,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盐、料酒调好,搓在肉条上,然后放入葱丝、姜丝、陈皮丝拌匀。 腌渍10小时后,捡去葱丝、姜丝。 5.腐乳咸肉制法: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1汤匙葱结、姜丝适量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料酒、葱结、姜丝调好,搓在肉条上,腌渍10小时,捡去葱、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渍肉条的味料,再腌渍1小时即可。 6.陈皮牛肉制法: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汤匙酱油100克葱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许小茴香30粒(以纱布包好)陈皮两片小苏打少许制法:将洗净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用小苏打搓匀,放入适量滚开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葱、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会儿即放酱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腊肉的制法:用料:五花猪肉500克甜面酱250克料酒少许葱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绳毛头纸(窗户纸)。 制法:将肉洗净,切33厘米左右长、3.3厘米宽、3.3厘米厚的条。 将料酒、葱花、姜末放甜面酱中拌匀。 把肉条放甜面酱中浸2小时。 用窗户纸分别把每一条肉包严,用绳扎好,挂在阴凉处风干,约10天左右即好。 8.腊肠的制法:用料:猪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肠匙白砂糖3汤匙精盐1汤匙葱2根姜25克做正肠衣3条喜欢陈皮味的,可放些陈皮丝腌渍,或放味精也可。 制法:将猪肉切1厘米见方的丁,用上述调味料腌渍10小时。 用50℃的水将肠衣泡5~6小时即软,再用水灌进肠内输通备用。 将肉丁(捡去陈皮丝、葱姜)用漏斗灌入肠衣,边灌边分节,挂在阴凉处阴干,约1星期左右便可。 9.叉烧肉的制法:用料:肥瘦兼有的猪肉500克五香粉1汤匙料酒半汤匙白糖50克葱丝和鲜姜丝少许,高级酱油100克油适量。 制作:把猪肉切成3.3厘米宽、6.7厘米长、2.7厘米厚的长条,用上述调味料腌制24小时,将肉条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制法:将煮烂的豆子,放在小竹筛中,筛底下放一小盆水。 用手在筛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筛入水盆中,将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挤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类粽子的具体包法:火腿肉粽用料:配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猪肉末50克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猪油25克葱末、姜末、精盐适量白糖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用猪油将葱末、姜末炒黄,除去葱姜末后,依次放放火腿肉丁、猪肉末、冬菇丁白糖、盐炒30秒钟,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馅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料夹在糯米中间,上面盖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蒸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便。 煮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即好。 若用压力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如没有竹叶,苇叶也行。 每边三片苇叶,折成斗形。 陈皮咸肉粽用料:泡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陈皮咸肉条250克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改用陈皮咸肉条。 腐乳咸肉粽用料及制法、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换成陈皮牛肉。 咸鸭蛋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鸭蛋黄5个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火腿粽相同。 包成,上蒸锅煮1小时后,移文火煮10分钟即好。 腊肉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腊肉丁250克白砂糖2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馅心改为腊肉即可。 腊肠粽子用料、包制、煮制时间均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将馅心换成腊肠丁即可。 叉烧肉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叉烧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猪油25克白糖1汤匙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马啼丁50克葱结、姜片适量。 制法:用猪油把葱结、姜片炒香,除去葱姜,依次放入叉烧肉丁、冬菇丁、马蹄丁、白糖、适量腌叉烧肉的酱油,炒30秒钟,勾芡,淋上订油、即成粽馅。 将两片竹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夹在糯米绿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锅码紧,放冷水与粽齐,煮1小时后,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可。 若用高压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鲜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猪肉末100克嫩笋丝25克精制淀粉1汤匙葱花、姜末、白胡椒粉少许猪油(或素油)、精盐、白砂糖适量。 制法:用猪油煸炒猪肉末,出香味时放入小蚝、葱花、姜末、白糖、精盐、炒1分钟,放白胡椒粉,炒匀后,勾芡,即成粽馅。 包法与煮制时间与叉烧肉粽相同。 干小蚝须用冷水发3小时左右。 以上的9种咸粽,吃时可蘸红酱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制过的糯米1公斤绿豆沙或乌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猪油250克精盐、糖桂花适量。 制法:将豆沙用猪油炒匀炒透,加糖(绿豆沙加白砂糖,乌豆沙加土制红糖,亦叫板糖),出锅后放点糖桂花。 将两片苇叶折成斗形,填进糯米,豆沙馅,上面再盖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装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宜。 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开2/3)生猪油100克白砂糖250克盐少许糖桂花50克精制淀粉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把白糖、盐、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匀,拌入生猪油中(捡出猪油中的丝状物),边拌边倒湿淀粉,最后放入糖桂花,拌匀后即成馅。 包制与煮制时间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 制法: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 包法与煮制时间同果仁桂花粽。 四.与粽子有关的文章:1.粽子食趣 笑说厨娘藕复松又快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了,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清代诗人吴曼云,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 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具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一种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过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 (文/傅治宇)2.喝茶吃粽子 端午过得有滋味粽子不是人人都爱吃,但端午吃粽子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气氛。 今天告诉你就着粽子喝茶,配对了茶,粽子味道会更好呢。 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绿茶。 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绿茶和薄荷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不让过多的糖分停留在体内。 这两种茶属寒性,适合燥热的甜腻粽。 超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 油腻的粽子适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腻,普洱茶是上乘的选择,因为它属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气。 山楂茶则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肠胃消化。 咸甜的粽子如椒盐,蛋黄等可配乌龙茶,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来,咸甜的口味比较清爽,喝乌龙茶是不错的考虑。 因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不如绿茶来得生涩,有温润的美感,能衬出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 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 在一壶玫瑰花茶里加一颗酸梅,就能衬出玫瑰的香气,还能带出淡淡的甜味,此时再咀嚼清淡不腻的粽子感觉特别好。 玫瑰花茶还能调理血液循环,对女性尤佳,抹茶的儿茶素则具有抗癌抗老的效果,以上两者都适合重视健康的养生族。 以上绿茶、红茶、花茶系列,在南京华联商厦一楼食品柜均有销售,端午节期间,购各种茶叶均有一定幅度的折扣。 (文/晓燕)3.吃粽子与赛龙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 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 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 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 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 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 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 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 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 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 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椒盐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罗之遗风也”。 据梁朝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大众化的节日食品了,唐明皇的诗曾写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涣歌响,风和角粽香”。 说明在古代,宫廷和民间在端午之时都食用粽子。 时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风俗遍及我国南北东西,甚至还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 人们借古色古午的粽子发思古之幽情。 粽子,实际上已溶入了中国文化的情趣。 我国各地的粽子异彩纷呈,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风味独特的品种,且各有名气,如象北京的小枣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上海的猪油夹沙粽子、嘉兴的鲜肉粽、湖州猪油豆沙粽、陕西的蜂蜜凉粽子、广东的碱水粽、烧鸭粽、椰茸粽、四川的椒盐粽子都是很有名气的,历来为美食家所称道。 四川粽子的制作技术,在宋代已有相当水平。 那时曾宦游四川的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 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 据清末的《成都通览.成都之小儿咒语》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记载,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种较多,但尤以“椒盐粽子”风味突出。 成都市新津县张月英,其空世代制作粽子、叶儿粑等小吃。 她制作的椒盐粽子工艺考察、滋润爽口、软糯清香、口感舒适、味道质朴而鲜美,为一方名食。 1987年4月在成都市个体小食、名工艺、名产品评展会上,获“名小吃”奖;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届个体名小吃评展会上,获“传统奖”;同年9月,应邀到北京参加迎亚运美食节献艺,受到中外顾客欢迎;1990年12月,张月英制作的椒盐粽子、洗沙叶儿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都有什么啊?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1。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 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 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 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 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 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2。 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 ;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 食品。 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颐》一书中找到了说明。 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 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爱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 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 ”还注说:“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 3。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 山药鲜品 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 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 固精、益肺的功用。 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 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扰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 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 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缓猜袭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1500克去皮剁碎,大枣500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5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 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4.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跺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 入盆中,用凉水和兆返成面团。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为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 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成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 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 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 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 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 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 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 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5.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 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 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 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除奶油炸糕外,还有黄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质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后发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适当揉进一点碱。 制作时抓一块面约50-60克,用手指在中间按一个坑儿,包进豆沙馅,将口封严,随包随入温油炸至金黄色。 此种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欢迎。 还有一种烫面炸糕,先把水烧开后,倒人面粉搅拌均匀,面烫好后出锅分成大块,摊开晾凉,对上发面和适量碱面,揉匀揪成小剂,摁扁,包上用红糖、桂花、面干拌匀制成的馅儿,用温油炸。 此种炸糕外焦酥,里软嫩,易消化。 6.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 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前人已将蜜麻花的原料讲得很清楚了。 不过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发酵面对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红糖和的面铺是上,再擀另一块发酵面,铺在红糖面上面,这样成了二层酵面,一层糖面。 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块。 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 花生油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 要注意必须炸透,否则就会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质量不佳现象。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 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 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 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 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7.面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 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 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8.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 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的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厘米长的小条 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 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挫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 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9.萨其玛,汉语为金丝糕 10.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 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 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 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 他的技艺 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焦圈的制作,需用温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3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5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6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厘米宽的剂(一般50克面切14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11.糖火烧 北京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 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 12.蛤蟆吐蜜又称豆陷烧饼 豆陷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 为蛤蟆吐蜜。 13.豌豆黄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 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 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 道香甜,清凉爽口。 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 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 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 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 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 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 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 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 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 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以上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
标签: 制作香软可口的豆包布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